【一】黄屋城堡
粤北深山里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其中百顺镇的黄屋城堡、界址镇的古村落,现在还未开发,保存着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两处古老偏僻的地方,也许是寻秘探幽的绝佳去处。就像有一天,你去一个山村,看见一个村姑,她不施粉黛,挎着竹篮从你面前走过。百草争碧,千花锦簇。你所感受到的,是一缕山风的清爽气息。
从南雄市向西北方向六十公里,即到百顺镇。藏于粤北深山之中的百顺镇,东与全安镇、澜河镇交界,西部及西北部与仁化县接壤,南与始兴县、曲江区相连,北与江西省大余县毗邻。
来到粤北逶迤的群山之中,感觉百顺镇十份偏远。远远望见,在一条狭长的山坡上,有一座碉堡式的建筑兀然屹立,在周围的一大片民居中,十分醒目。这就是神秘的黄屋古城堡。在中国古代,城池一直是防御的主要设施。高大厚重的城墙,四周环绕的护城河,易守难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直采用的防御思想。
城堡,在中国却是不多见的。城堡主要是用来防御。它可以让攻城者陷入最高的危险,并暴露最多的敌情,而守卫者所承受的风险减至最低。一个设计优秀的城堡,能够以很少的兵力作长期而有效的防卫。拥有坚固的防御,可以让防卫者在补给充足的优势下力守不屈。
城堡的特点,是小而坚固。适宜于地处偏远的山寨要冲建造。它没有独立的城墙。城堡的墙壁,即有城墙的作用。据《南雄文物志》记载,黄屋城堡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这样一座古堡对于外界来说,是很神秘莫测的。黄屋古堡带着古代中原士族的贵族风格,寂寞地屹立于群山深处,迄今已经历了630年的风雨沧桑依旧巍然不倒。
黄屋城堡坐北朝南,约略为椭圆形,城墙用花岗条石和青砖砌成,墙高近十米,厚将近一米。城堡大门只一米宽,高约两米。用花岗条石砌成,上方花岗石有匾嵌入壁中,石上阳刻“义路礼门”四个楷书大字,无落款,字体端庄古雅,可见这城堡之主,也是知书达理,也是书香门第。城门有两重。一重是木门,厚十公分。另一重为铁门。铁门厚6公分。铁门奇重无比,如遇敌情,城门一关便固若金汤,堡内居民可继续生活。高大的城墙每隔3米左右就设有一个枪炮眼,能居高临下地予敌迎头痛击。城堡南门建有一个高10多米的碉堡围楼,厚厚的铁门奇重无比。这是供城堡居民进攻和退守的第一道防线。
黄屋城堡坐北朝南,北高南低,是一座庞大而坚固的防御性建筑。城楼有瞭望塔、指挥塔、箭塔诸多设置。如遇敌情,易守难攻,既可自卫出击,又有退入群山之路。兴建这种城堡,技术极其讲究。房屋之间,用梁木连接,将梁身直接置于木上或插入柱内,梁与柱的交接更加紧密。此种结构,严丝合缝,使整座古堡浑然一体,且能防震,有较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整座古城冬暖夏凉。规模宏大,堪称杰作。
黄屋城堡的主人,是客家人。唐宋时期南迁的中原人,很多就在南雄县境定居下来,分布在粤北许多偏僻的山村。他们落户南雄,不再南迁了。这里距离中原最便捷。他们想着有朝一日,还会返回中原的。如果没有战乱,翻过大庾岭,即到中原大地,算满行程,也就一天的时间。虽然有此想法,但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客家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岭南大地上落地生根。到了明代,他们已经丰衣足食。但是,他们常常受到当地的盗匪与猛兽侵袭。联合起来修筑城堡,共同抵御,成为客家人最为迫切的需要。于是,在岭南,客家人设计出一些风格独特的建筑。一种是土围,一种是城堡。
黄屋城堡今存86间,均为三层楼房,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旧时黄、诸、严三姓共居城内,后因西城倒塌,诸、严二姓迁于别处,现居黄姓26户130多人。走进城堡,一条条被岁月磨得又圆又滑的鹅卵石古巷伸向深处,寂寞而悠长。巷街两边全是老房子,几户人家对门而建,共用一个天井和门前水沟。
城内有街巷8条(段),用花岗石和鹅卵石砌成。城南街边有一古井,深12米多,井水甘洌清甜,饮用至今。
黄屋城堡至今保存相对完好。城内一片祥和与宁静。这与客家人团结一心的生活理念有关。生活的严酷迫使他们齐心协力,设想一下,在城里如果闹出矛盾与内讧,这对整个家族都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至今仍能看到城堡里的人们安居乐业,保留着先祖的淳朴之风。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