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区,客家大围众多。客家大围已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元素。无数的围楼之中,始兴隘子镇的满堂围,是岭南客家大围的杰出代表。岭南围楼的形成,与中原人南迁岭南后所面临的社会与自然的环境有关。它是中原文化在当地特殊环境下的一种独特体现,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干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五大建筑。
在始兴,有俗语云: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说的是始兴围楼之普遍。目前镇中尚存围楼200多座。始兴围楼,高一般为四至五层。早期的围楼因条件所限,比较简陋。随着客家人经济逐步的发展,有了财力,围楼的建筑则越来越精致。材料:泥墙、泥砖、卵石、花岗岩;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回字形、椭圆形等;屋顶结构有:平面、人字、锅耳、四点金式等形状。
一座围楼,就是一个小城堡,就是一个小社会。围内有水井、厕所、厅堂、院落、牲畜栏舍等生活设施。围楼四角及墙面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瞭望孔和射击孔。围楼只设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的门框选用坚硬的麻石,花岗岩石板镶嵌而成,且安装有铁门、木栅门、铁皮包木板门等。在过去只有鸟枪、火铳的时代,这样的围楼可谓固若金汤。
满堂客家大围,在始兴县隘子镇内,距县城65公里。据《始兴文物志》记载,满堂客家大围奠基于中国清代道光十六年(1836年),为当时当地首富官定祥(时任清代道光候缺正五品衔)所建,历时28年才竣工。整座围楼,像一座城堡。气势雄浑朴实,精致高雅,恢宏壮观。
始兴满堂客家大围
粤东闽西一带,大部分客家大围,皆圆形。满堂围却是方形大围,砖石结构,四合院式。全部建筑浑然一体。围中分左、中、右三部,由水磨青砖,青石拱门构造。里外三层,占地20余亩。中部是中心围,南部为上新屋,北部为下新屋。总体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内有祠堂三,院十二,厅九、天井六。有平房、楼房、炮楼等居室777间。此乃粤北规模最大的砖瓦结构围楼,被誉为岭南第一大围。
如今,满堂客家大围,仍有几十户人家居住。围楼中有栽花种树的大院,设有商家店铺。由于此大围已为外人所熟知,前来探访游之者,络绎不绝。
满堂大围的整体建筑,精致,厚实。墙体,皆青砖,人工磨制,光滑平整。门框、窗框、台阶、廊沿、井台等,砌以花岗岩石条。走廊和庭院,地面皆河石铺砌,形成花朵和各种图案。围楼壁厚约0.6米,墙体布满各种瞭望孔、射击孔。围内最高四层,设炮眼十七孔。
整座围楼仅一扇大门与外界联系。门板包裹以铁皮,并有铁杠横顶。若遇盗贼侵扰,大门一关,围楼安然无恙。大门两侧或顶部设有水池,若遇敌人放火烧门,只要打开机关,水池内盛满的水便会倾泻而下灭火。
围楼建在两河交汇处。地基松软,当年开挖地基数十米仍未到岩石,两边河水渗入,成一大水塘。然后,附近山上的松木沉于其中作基。150多年过去,地基坚固异常。高大的墙体竟无一处下沉或裂缝。如此精妙之作,世所罕见。大门前,有“满堂客家大围”六字。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