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满目疮痍、国难当头的时期,中国人民在日军的铁蹄下苦苦挣扎。在这样的背景下,吴凤翔,一位年轻的中国军官,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1913年,吴凤翔出生在河南郏县的一个贫民家庭里,都说农民的孩子早当家,在懂事之后,他就经常到山上采药和打猎来贴补家用。
也正是这个行为让他的人生迎来了转折,一次上山采药的途中,他竟然意外捡到了一支枪和许多子弹,这对一个少年来说实在是宝贝。
从这天开始,每次上山,他都会偷偷练习枪法,几年下来,就成了个枪法娴熟的老手。
这也为他之后的刺杀行动埋下了种子,长大之后,吴凤翔在学习期间开始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吴祖贻和教员牛子龙。
自小就侠肝义胆的他果断地加入了革命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总部的一个昏暗的战情室内,高级军官们围坐在一张陈旧的桌子旁,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前线的动态。
灯光下,他们的面孔显得严肃而坚定。一个中年军官站起来,深吸一口气,说道:“我们需要一个人,去完成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刺杀吉川贞佐。”
听到这个名字,会议室内的气氛突然变得凝重。吉川贞佐,这个名字在中国人民中几乎成了暴行的代名词。
1939年,日本天皇的外甥吉川贞佐少将就任日军华北五省特务机关总部机关长,总部驻地在开封山陕会馆。吉川贞佐一到开封便制造血雨腥风,大肆抓捕中共地下工作者。一时间,中共开封地下工作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
作为日军华北五省特务机关的负责人,他的残暴手段让无数中国家庭支离破碎。就在半年前,他亲自指挥了一次大规模的“清剿”行动,导致120多名抗日志士惨遭屠杀,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华北地区。
吴凤翔默默地听着,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刺杀行动,更是对那些无辜遇难者的一个交代,是对民族的一种责任。吴凤翔站了起来,深吸一口气,声音坚定而清晰:“我愿意接受这个任务。”
军官们对视一眼,会议室内充满了沉重而又带着一丝期待的气氛。他们知道,这是一场充满未知和危险的行动,但在这个特殊时期,有些事情必须有人去做。
这时,一个参谋低声补充道:“吉川不仅是日军的高级将领,他还是日本天皇的亲外甥。他的身份特殊,行动必须极为谨慎。”
吴凤翔点了点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他知道,这个任务不仅考验他的勇气和智慧,更是对他忠诚和牺牲精神的考验。在这个关键时刻,吴凤翔准备要承担这份重任,为国家和民族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给无数无辜牺牲的战士复仇, 上级决定: 消灭吉川贞佐。
这个任务的重担落在了牛子龙的肩上,一个已经成功深入敌人内部的谍报高手。在充满危险的敌后,牛子龙的日常就是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同胞的同情和对敌人的仇恨。
在策划这次行动时,牛子龙意识到,这不仅需要一个智勇双全,更需要枪法精准、心狠手辣。
在他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个名字——吴凤翔。吴凤翔不仅在军事训练中表现出色,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冷静的判断力也多次让牛子龙印象深刻。
牛子龙在一间昏暗的房间中点燃了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心中既有坚定和决绝,也有对吴凤翔安危的担忧。
他知道,这次行动的风险极高,一旦行动失败,不仅是任务的失败,还可能是生命的损失。
但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那些在战火中永远沉睡的战士,这个决定必须做出。只有像吴凤翔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那时,吴凤翔刚从军统监狱中逃出。吴凤翔通过各种关系结识吉川贞佐的翻译官程凯,随后,又在牛子龙的引荐下,他见到了吉川的心腹、开封宪兵队队长权沈斋,并与之套上近乎。在程凯、权沈斋等人的引荐下,吴凤翔见到吉川贞佐,并机智地通过了吉川贞佐的多次试探,吴凤翔虚构了自己在狱中受辱的经历,表达了投靠日军的意愿。为了赢得信任,他还交出了一份假的抗日人员名册。逐步取得其信任。
权沈斋本身贪财,吴凤翔多次送去银圆,逐渐赢得了他的信任。经过多次考验,吴凤翔最终获得了山陕会馆的通行证。
吴凤翔几次出入山陕会馆,对会馆的布局了如指掌。
1 9 4 0 年5 月1 7 日下午7点左右,两名身穿大衫,头戴礼帽,脚踩锃亮皮鞋的男子站在了山陕会馆门口,他们就是准备行刺的吴凤翔和王宝义。
面对门口检查的日本士兵,吴凤翔没有任何怯色,他脸上十分轻松自在,拿出怀里的“特别通行证”递给对方,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
两人走过长长的走廊,凭着刻在脑海里的地图,来到了吉川贞佐居住的后院。
吴凤翔和王宝义对了一下眼神,按照计划分头行动,王宝义小心翼翼地向南屋走去,准备刺杀翻译并掩护同伴。
吴凤翔则走到西屋门口,准备冲进去动手,可这时他却突然听到,屋子里竟然有好几个人在说话,这让他停下了动作。
要知道这次如果不能把吉川贞佐击毙,可能再也不会有这么好的机会了,可眼下情况复杂,自己动手恐怕也很难成功。
就在他陷入思考之时,一名守卫突然从西屋里走了出来,他看到拿着枪的吴凤翔,立马意识到不对,马上准备拿枪射击。
吴凤翔反应很快,他果断地一枪击毙守卫,随即就往屋里冲,这时王宝义也跑了过来,喊道: “ 那翻译不在, 我来掩护你。”
有了帮手,吴凤翔的底气就更足了,两人对着屋子里的人一阵扫射,屋内刚刚听到枪声准备反击的宪兵队长当即毙命。
但当吴凤翔瞄准吉川贞佐的时候,枪却卡壳了,吉川慌乱地取下了墙上的指挥刀,准备趁机反抗。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吴凤翔竟然是能使用双枪的高手。
吴凤翔看着扑过来的吉川,不慌不忙地掏出怀里的备用枪,一枪结果了他,就这样,一个少将、一个大佐、一个中佐和一个大尉都魂归西天。
也许看到这, 大家也很好奇,这么大的动静,开了这么多枪,外面的守卫怎么还没过来呢?
其实这还要多亏了吉川贞佐的小心谨慎,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他的住处选在了会馆最深处的院子里,这样的距离导致声音很难传过去。
再加上这处院子背后不远处就是大街,嘈杂热闹的声音更是掩盖了这里的骚乱。
本以为这次是有来无回的行动,没想到却如此顺利,吴凤翔两人惊喜不已,他们确认几人都已经死亡后,看到了桌子上的各种文件。
吴凤翔忍不住露出了一丝笑意:“把这些也都带走!这趟值了!”
王宝义也连忙点头,两人把文件席卷一空,再次大摇大摆地走出了会馆。
一走出门口士兵的视线,他们立马冲进街角早已备好的东洋车,向着西城飞快地驶去。
在他们即将抵达西城的时候,前院前去汇报的日本特务也发现了后院死去的几位军官,会馆里陷入了一片混乱。
城门被立马封锁,许多日本士兵全副武装的出动,在城区里搜捕着凶手,但他们却一无所获。
原来吴凤翔几人早已看好了退路,顺利抵达西城墙之后,便在一处低矮之处,踩着车子翻墙而出,在等着接应的人帮助下,顺利逃离了这里。
事发三天后,日本特务们还是一无所获,只能咬牙认下了这次刺杀带来的损失,而这个消息也被《河南民报》率先报道了出来。一时之间,吉川贞佐作为第一个被中国军民击毙的日本少将成了日本军方的耻辱,而吴凤翔等人的无畏行为则让广大人民赞叹不已。
不久后,七家报纸纷纷报道了此事。吴凤翔这才知道,原来被他击毙的不仅仅是吉川,还有其他几名重要的日军人物。本来只是刺杀一人的任务,意外地消灭了四个重要敌人,这使他既惊讶又欣喜。
这次行动对日军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消息迅速传遍大街小巷,民众纷纷称赞。吴凤翔因此被誉为民族英雄,后来还受邀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