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青上山住进九莲寺了,这事在远山县城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因为前些年有关念青的事在小小的县城知道的人还真不少。尽管这些年时光流逝早已物是人非,但沉寂了多年的事一旦又被重提,还是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和好奇,无形中又有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还是让人们有了传播的兴趣。
不过,话说得准确点,已过不惑之年的念青不是出家当和尚,而是做了住寺居士。即便如此,念青也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看透了。在这红尘滚滚的人世间,他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人,本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或者人世对于他来说,早已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采取的态度是冷漠。从他毅然做出决定进九莲寺的那一刻起,他的心冷了。
数十年来,念青像一团浮萍,没有根扎进泥土,随波逐流,四处流浪。人们心里也清楚,念青为什么姓宋,大名叫念青。他这次进寺做居士,实属无奈之举。
不过,不管世人对念青进九莲寺做居士七嘴八舌、说三道四,在念青看来,他算是有了一个好的归宿。他顾及不了那么多,也不为人们的舆论活着,因为他没有结过婚更谈不上有儿有女,孤寡一人,无依无靠,不去九莲寺,天地之大,他能去哪里安身?听到这些流言,念青真想出寺去找说流言蜚语的人辩论一番,或者挥拳揍说是非的人一顿,然后,大喊一声:“当你张开臭嘴时,要多想想,换位思考不就变哑巴了。你换作是我,也许比我活得还窝囊!”尽管念青有如此结局做了居士,仍有人疑惑,说他既然走进佛门,何不出家当个和尚,做什么不伦不类的居士。说这风凉话的人,也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且不说念青早年因出外当民工挖路“放神仙土”,被压伤腰杆和膀胱,失去了做一个男人的雄气,加之喜欢打鸟、捉狗、钓鱼且好酒好肉的念青能持清规戒律,不再杀生吗?为此,念青苦恼过。
古人言,饥寒起盗心。多年来,念青散漫惯了,在宋家营名声不是很好,若偷鸡摸狗的事发生,那多半是念青所为。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积习,谈何容易。
念青选择做个居士,表面上在九莲寺礼佛,但仍可吃香的喝辣的,偶尔还可喝喝酒,也可少念经、少打坐,应当说是最强不过的了。
说来说去,千不该万不该的是念青是个私生子,或者说,是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孤儿。如果命运不是如此,他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故事,最终也不至于没奈何到九莲寺做了居士。
念青生于知青大返城那年的夏天,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当时,她的生母是一个从上海到滇西远山县城郊的宋家营下乡插队名叫姚丽娜的女知青。一行三人在生产队的场房里成立了一个知青组。二男一女,就姚丽娜一个是女知青。姚丽娜下乡插队三年没事,却在第四个年头的一个深夜被生产队长宋必继奸污了。
当时,姚丽娜没叫也没反抗,算是默认、顺从了。她想过,若声张出去,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是为了声誉还是为了其他什么,姚丽娜也说不清。总之,她抹抹脖子咽下了一口恶气。
谁知,只一回便怀了孕。姚丽娜长那么大怎经历过怀孕生孩子的事,到了身子有些变形,这才发现怀了孕。姚丽娜找到了宋必继,说咋办?宋必继怕事情败露,吃官司,便悄悄将身怀有孕的姚丽娜藏到了已经多年没有和尚居住念经的九莲寺。
那时的九莲寺少有人去,宋必继一藏便将姚丽娜藏了三个多月,直到将念青生了出来。随之,知青回城,姚丽娜只好找到宋必继一起商议将念青送了人,也好让他落个户口,将来堂堂正正做人。
姚丽娜附在念青身上的没多少东西,只是一张自己的照片、一本姚丽娜签了名字和日期的《新华字典》。
这户人家也住在宋家营,户主叫宋守仁,夫妻俩结婚三年也未生下一男半女。姚丽娜心想,此时若不抓住机会回上海,今后想回上海就难了。她原想将念青带回上海,可最终还是咬咬牙悄悄地一个人上路了。
一个姑娘出来当知青几年却带个私生子回上海,这算什么,弄不好连户口也落不了,再说,自己还要谈恋爱、嫁人,拖个油瓶谁还会要。宋必继更是怕得要命。那时,这事可是一件通天的事,犯了天条不说,若事闹大了,宋必继必去吃两顿劳改饭不可。但是,宋必继在知青大返城的浪潮中,却侥幸逃过了一劫。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