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鱼,除射田间泥鳅外,亦可猎杀巨鱼。历代古籍中,对于射鱼这一古老的捕鱼技法,一直都有记载。《周易》中就有:“井谷射鲋,瓮敝漏”,说的是,某人射鱼不成,却把瓮射破了。
《史记》有秦始皇射鱼的记载。秦始皇为长生不老,四处寻找仙丹。命徐福等人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了那么多的钱财,药又没找到,如何向大王交差?徐福编了一个故事。说找到蓬莱仙药,并非难事。可是,那海里有鲛鱼,常常作怪,拦住去路,所以,一直未能到达仙山。请大王派神箭手,并携带连发弩机,前往保护。秦始皇信以为真。于是浩浩荡荡,扬帆出海。弓箭手严阵以待,等候大鲛鱼出现。从荣成山,一直开赴到之罘岛。也是天意。在巨浪中,果然发现一条大鱼。立即命射手出击。驽机弓箭齐发,将巨鱼射死。
《汉书·武帝纪》也有武帝射鱼的记载。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至于盛唐,在江中发现一条鲛鱼,亲自射蛟于江中,并将其捕获。作《盛唐枞阳之歌》记之。
看到这些古代史书的记载,有时觉得好笑。老百姓只能在村头溪边,射小鱼和泥鳅。帝王呢,都与大江大海有关,射的鱼都是不一样的。帝王射的都是巨鱼、蛟鱼。
南方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射鱼的习俗。黎族百姓是这样射鱼的:
深山多恶兽,能伤人,黎人每出门,必带弓箭,佩小刀,所以为防也。其弓屈木为弝,剖藤为弦,箭用竹为之,铁簇无羽,弓短而劲,箭利而准。小刀连靶尺许,用木挖空贮。黎歧无不能射者,射必中,中可立死,每于溪边伺鱼之出入,射而取之以为食,其获较网罟为尤捷云。
——清·张庆长《黎歧纪闻》
这是一幅优美的南方风情。岭南山区,各类飞禽走兽,皆可射猎,鱼类亦无例外。长期的射猎,技艺日益精湛,相比较于以网取鱼,人们更愿意用这种轻便的射猎法,而且所获,不亚于网捕,故称“其获较网罟为尤捷云”。
【筐笼·筲】捕鱼,最常见的工具当然是用渔网。可是,南方山水迂回曲折,水底怪石嶙峋,山谷断涧流急。还有枯树老枝坠于水中,这些都是用网之大忌。而各类竹器,轻便灵巧,则成为捕鱼的最佳工具。筐笼,筲,即是其中两种。
筐笼扣鱼,原始而又充满远古意味。筐笼,这是一种粗放式的捕鱼法。筐笼就是竹笼,眼粗,只捕大鱼,小鱼就漏眼而过了。筐笼捕鱼,是个群体活。十几个女子,于溪中用竹笼套于右胯。多的时候,有几十人。男人们在溪水的上游,拿着竹竿扑打水面,把鱼儿往下游赶。那种场面,声势浩大,很壮观。只见长满青草的河岸,男人们戴着斗笠,光着上身,挥舞着竹竿吆喝着,水面溅起浪花,鱼儿们被驱赶,成群的鱼往下游逃窜,不停地挣扎着跃出水面。
那些妇女们呢,一排齐站在水里,齐起齐落,套于右胯的竹笼在水里也随之上下移动,鱼儿们被拦住了,落于笼内,伸手就能捉住。白花花的鱼儿,在女人们的手里挣扎跳跃,多么热闹的场面。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的河水多么清澈,鱼儿很多啊,捉也捉不完。
筲,竹制品。有筲箕,筲斗,筲箩,水筲,筲桶等。用竹筲取鱼,宜浅水的河溪。南方的苗族多用竹筲。每每溪水新涨后,河间鱼亦溯流而上。那些小溪中,多产扒山骨、土狗子、黄刺鱼等。苗民们用竹筲取鱼于溪间。男女老少齐上阵,快乐地呼喊、尖叫、兴奋。嘈杂之声,喧嚣山谷。
【竹笱】笱,竹制的捕鱼器具,用竹篾编成,口大,颈窄,腹大而长,尾部无底,使用时需要封闭。放之堰口,或置于石梁之孔,鱼顺流而入,颈部装有倒须,故鱼入则顺,出则逆,能入不能出。取鱼时,从底部倒出。以鱼笱捕鱼,是人们采用的诱鱼法之一。如同狩猎中的陷阱法。此法由来已久,颇具古风。如《诗经·谷风》载:毋发我笱。
竹笱捕鱼法,北方也是有的。后来就渐渐消失了。而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则流传不衰。渔人捕鱼,滩河难施网罟,则用笱。白天夜间皆可。累石,系笱于水,或于溪口,或于滩头,承流取鱼。可见,竹笱,宜浅水,宜小溪中布置。鱼儿顺着水流,进入笱中。一觉醒来,笱中白花花的,装满了鱼。还有哪种捕鱼法如此的轻松有效呢。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