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走到田野上;他欣赏,
他赞美,他在倾听内心的竖琴声。
看见他来了,花朵,各种各样的花朵,
那些使红宝石黯然失色的花朵,
那些甚至胜过孔雀开屏的花朵,
金色的小花,蓝色的小花,
为了欢迎他,都摇晃着她们的花束,
有的微微向他行礼,有的做出娇媚的姿态,
因为这样符合美人的身份,她们
亲昵地说:“瞧,我们的情人走过来了!”
而那些生活在树林里的葱茏的大树,
充满着阳光和阴影,嗓子变得沙哑,
所有这些老头,紫杉,菩提树,枫树,
满脸皱纹的柳树,年高德劭的橡树,
长着黑枝杈,披着藓苔的榆树,
就像神学者们见到经典保管者那样,
向他行着大礼,并且一躬到底地垂下
他们长满树叶的头颅和常春藤的胡子,
他们观看着他额上宁静的光辉,
低声窃窃私语:“是他!是这个幻想家来了!”
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著名诗人。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诗人自幼即表现出文学天赋,20岁因发表诗集得到国王颁发的年金,大约同时他开始写作小说。1827年,他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一跃成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1829年,其戏剧《欧那尼》上演,奠定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的主导地位。1831年,诗人发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在随后的10年里他又写下了《秋叶集》、《微明之歌》等诗集。1841年,诗人入选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成为贵族院议员。1851年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诗人因参加反政变活动被流放海外,在一个小岛上度过了十几年的艰苦生活。期间诗人创作了《悲惨世界》、《笑面人》、《海上劳工》等著名作品。1870年,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战败,诗人回到离别近20年的祖国,积极参加抗普战斗;在巴黎公社运动中,他坚决支持公社的活动,公社失败后,他积极营救公社社员。晚年,诗人精力仍很旺盛,1883年还发表长诗《历代传说》。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将他的遗体安放在“先贤祠”里。
名作赏析
这首诗写于1831年夏天。这时的法国刚刚取得七月革命的胜利,全国处在一片欢腾之中,诗人毫无疑问受到了很大的感染。而诗人创作的浪漫主义名剧《欧那尼》也一炮走红,在与保守的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诗人心情激奋,意气风发。
这首诗主要是诗人自己的思想表达。在诗中,雨果用自己的“英雄风姿”和“富丽堂皇的辞藻”表达了自己心中对自然界生命和诗人智慧的赞美和歌颂。田野是自然的象征和生命活动的美丽场所。诗人来了,带着一种赞赏的目光,带着一颗热爱万物的心。在诗人的心中,有美妙的音乐在流动着,在倾吐着。田野里的花木似乎也受到了诗人情绪的感染,它们摇首挥手,向诗人致意,欢迎诗人的到来。看那花,鲜红得足以使红宝石都失去光彩,层层叠叠的花瓣使开了屏的孔雀难以与其媲美。再看那些树,苍翠欲滴,繁密的树叶在阳光映照下容光焕发,在风的伴唱中婆娑起舞。紫杉、橡树、榆树等高大的形象代表着各式的德行和各样的高尚。这些在诗人的眼中出现,在诗人的心中播种着美好的东西。
诗人正是在它们的欢欣中,在它们的欢迎中写出了他的伟大智慧。那花的舞蹈是为了诗人的到来,那高大和茂密的树在低声私语,赞美大自然的精灵和诗人的心灵。在花的心中,诗人能作为情人,因为诗人的心有着花一样的美丽;在树的眼中,诗人有着最神奇的想象力,幻想在诗人的心中飞翔,可以化为一首首赞歌。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诗歌的特点和风格。诗歌辞藻华丽,修饰和比喻层叠出现,意象繁丰而不乱,充实而略显雕琢。拟人手法的使用更是恰到好处,准确到位地写出了诗人与自然之间一定层次上的融合。诗中正是通过这些表现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思想,表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典型特点。诗中表面上是在描写和赞美大自然,事实上是在表达诗人心中的思想,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和诗人崇高而优美的心灵。诗人正是以这种华美清丽、热烈奔放的诗风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流风格,同时,诗中表现的人与自然合一的思想也影响到了法国后来的诗歌风格。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