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杨绛的性格素来干净利落,她坚决地回应费孝通说:“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
话虽伤人,但却是对彼此来说最好的选择。深受打击的费孝通也只能接受了这个事实。
无心插柳
人们能从失恋,或者是苦恋不得中得到什么?可能是痛苦与颓废,也可能是体重的激增与银行卡的骤减。
但是,费孝通得到的,却是“向上爬”的动力。无论钱钟书是否知道,费孝通确实曾经将其视为“情敌”,一度想要跟他一见高下。
但是,钱钟书在彼时的清华园里,已经相当有才名。为了与钱钟书“斗气”,费孝通一直发奋图强,努力充实自己。
多年以后,费孝通自己回顾当年的行为,也不得不承认,当初他“ 向上爬”的动力最初是“因为他的女朋友看不起他”。
虽然,杨绛从来没有承认过她是费孝通的女朋友。
人生就是这样,失之东隅,得之桑榆。自以为失去了“初恋”的费孝通,得到了学业上的进步, 同时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费孝通的老师是吴文藻,吴文藻还有一个女学生叫王同惠,拜入吴门的时间比费孝通要晚两年。虽说是同门师兄妹,但是彼此之间的交集却非常有限。
直到1933年的圣诞节前夕。当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举行了联欢会,费孝通也前去参加。学生们聚会,费孝通这样的风云学子难免要“高谈阔论”一番。
费孝通以自己丰富的学识、清晰的逻辑,获得了在场同学们的高度称赞。可就在这时,平时默默无闻的王同惠却站了起来,对费孝通的见解,发表了针锋相对的意见。
学术之争,向来是毫不相让的。就这样,两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后来,为了说服王同惠接受自己的观点,费孝通还送了对方一本书,因为那本书可以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论点。
“无心插柳柳成荫”,费孝通这一举动却恰好打动了王同惠的芳心。她深深地为对方这种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折服了。
此后,由于学习的因素,两个人之间越走越近,最终产生了别样的感情。
1935年,就在钱钟书与杨绛结婚一年以后,费孝通与王同惠也在未名湖畔完成了一场简单却不失浪漫的婚礼。
只不过,好景不长。两人结婚之后不久,费孝通在做社会调查的时候,不小心掉进了当地人为了抓捕野兽而设置的陷阱之中。
为了搭救丈夫,王同惠连夜下山寻求救援,却在路上不慎落难而死。那一年,王同惠仅仅24岁,而她与费孝通结婚不过才108天。
王同惠的去世,让费孝通颇受打击。几年以后,费孝通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的成名作《江村经济》发表之时,费孝通还专门在首页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请允许我以此书来纪念我的妻子。
再后来,费孝通又遇到了一个叫孟吟的女子。这次,费孝通是幸运的,两人自结婚以后,携手走过半个世纪。无论费孝通经历怎样的挫折,妻子始终对他不离不弃。
而在另一边,钱钟书与杨绛的婚姻与爱情,直到今天,仍然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无数关于这对恩爱夫妻的轶事,广泛流传于民间。
直到1998年年末,钱钟书先生去世,这段传奇爱情才告了一个段落。
“前缘”难再续
钱钟书逝世以后,杨绛满怀悲痛与怀念地写了《我们仨》,其中,有这么一句悲凉的话:“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钱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其实,这个时候,费孝通的妻子也早已离他而去。那还是在1994年的12月1日,孟吟病逝。
两位年过耄耋的老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雨、爱情的甜蜜、婚姻的考验,又重新走到了“孤身一人”的地步。
费孝通的心里,或许始终没有忘记杨绛。即使他们著作等身,即使他们名满天下,但是面对杨绛,费孝通总是不经意间流露出幼年相识时的那股“ 傻气”。
有一天,思考了很久的费孝通,拿着自己的一摞著作,找到杨绛家里,邀请“阿季”给他的作品“斧正”。
两个好朋友好久没见了,人老又容易多情。两人就在家里聊了起来,越聊越开心,越聊越放松。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