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少时,客游金陵,浮屠慧礼者,从予游。予既吏淮南,而慧礼得龙兴佛舍,与其徒日讲其师之说。尝出而过焉1,庳屋数十椽2,上破而旁穿,侧出而视后,则榛棘出入,不见垣端3。指以语4予曰:“吾将除此而宫之5。虽然,其成也,不以私吾后6,必求时之能行吾道者付之。愿记以示后之人,使不得私焉。”当是时,礼方丐食饮以卒日7,视其居枵然8。余特戏曰:“姑成之,吾记无难者。”后四年来,曰:“昔之所欲为,凡百二十楹9,赖州人蒋氏之力,既皆成,盍有述焉10?”噫!何其能也?
盖慧礼者,予知之,其行谨洁,学博而才敏,而又卒之以不私11,宜成此不难也。世既言佛能以祸福12,语倾天下,故其隆向之如此,非徒然也,盖其学者之材,亦多有以动世耳。今夫衣冠而学者13,必曰自孔氏。孔氏之道易行也,非有苦身窘形14,离性禁欲,若彼之难也。而士之行可一乡15、才足一官者常少;而浮图之寺庙被四海,则彼其所谓材者,宁独礼耶16?以彼其材,由此之道,去至难而就甚易,宜其能也。呜呼!失之此而彼得焉,其有以也夫17!
1尝出而过焉:曾与慧礼相交。
2庳屋数十椽:低矮的房屋仅数十间。
3榛棘出入,不见垣端:荆棘丛生,看不到墙端。
4语:告诉。
5吾将除此而宫之:我将会把这些杂草都铲去,然后建造寺庙。
6不以私吾后:不会偏爱我的徒弟。
7礼方丐食饮以卒日:慧礼正以乞讨度日。
8枵然:空空如也。
9凡百二十楹:总共一百二十列房屋。
10盍有述焉:何不有所记述呢?
11卒之以不私:最终没有私心。
12能以祸福:能改变祸福。
13衣冠而学者:即绅士中的学者。
14苦身窘形:使。身体受苦,使形体窘迫
15士之行可一乡:士子的行为能适合一乡。
16宁独礼耶:难道只有慧礼一个吗?
17其有以也夫:还是有这样的人才啊。
王安石这篇文章写到的是一个寺庙的修建情况。我们知道在过去儒释道三家三而一、一而三,虽然是学儒的,但是也会学习道家和佛家的学问,虽然是学佛的,也会看道家和儒家的书,同样的,虽然是学道的,但是还是会阅读佛家和儒家的典籍,所以儒释道三家成了文人们必读的书籍,并且这三个方面共同撑起了中华文化,使得其建构成一个丰富的完整的智慧体、价值体,于是中国文人在其间翱翔,中国人在其间展开生命的历程。并且不只是相互看对方的典籍,而且儒释道三家的学人都常常相互往来,关系也是非常好的,这我们在历史上经常读到这一类的记载。一些儒家学子虽然是以科举功名为主要地方向,但是经常在工作之余、学习之余,寻师访道,游览名山宝刹,遍览各地的道观寺庙,在其中与那些大德高僧们交往、讨论,所以过去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其实也是非常丰富的,无论是世俗的事情,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超越世俗、提升到灵魂、灵性境界的领域,都能够实现自身的和谐,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精神危机的问题。这儒释道三家组成了大的文化体系,使得中国人的生命融入其中,在这之间经世出世,获得今生的幸福,也获得来生的安康!所以这一套完整的精神体系,像一艘大船,载着中国人航行了几千年而依然平稳不倒,原因就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丰富的和谐的健康的生命体。而王安石这篇文章首先是写龙兴寺十方讲院兴建的经过。其中主要笔墨记写了兴建者与安石交游情况。文中说自己少年时随父仕任,曾到过金陵结识了佛僧慧礼,与之从游。至自己任淮南判官时,慧礼已是扬州龙兴寺主持。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