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考1古之诗,尤爱杜甫氏作者2,其辞所从出,一莫知穷极,而病未能学3也。世所传已多,计4尚有遗落,思得其完而观之。然每一篇出,自然人知非人5之所能为,而为之者,惟其甫也,辄能辨之。
予之令鄞,客有授予古之诗世所不传者二百余篇。观之,予知非人之所能为,而为之实甫者,其文与意之着也。然甫之诗其完见于今者,自予得之。
世之学者至乎甫,而后为诗不能至6,要之7不知诗焉尔。呜呼!诗其难惟有甫哉8?自《洗兵马》下序而次9之,以示知甫者,且用自发焉10。
皇佑壬辰五月日,临川王某序。
1考:研究。
2作者:创作的。
3病未能学:可惜不能学习。
4计:估计。
5非人:非常人。
6而后为诗不能至:后来创作诗歌的人都不能达到。
7要之:归根结底。
8诗其难惟有甫哉:诗歌最难的境界,只有杜甫达到了。
9序而次:列序并编排次序。
10且用自发焉:自发,自己启发自己。
王安石这篇文章中所说的诗歌作者是杜甫,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在文学史上,是把杜甫和李白合称为“李杜”的,后来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也就是李商隐和杜牧,也就是文学史上所称为“小李杜”的,相区别,于是就改成杜甫和李白为“大李杜”,另外杜甫也经常被称为“老杜”。其实杜甫和杜牧应该算是远房宗亲,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的后代,其中杜甫是杜预的二十世孙。杜甫的作品被保留下来的大概有一千五百首诗歌,并且结集为《杜工部集》。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而王安石这篇作品首先是记述搜集整理《老杜诗后集》的缘由。“予考古之诗,尤爱杜甫氏作者”。开宗明义,表现作者对杜甫诗歌的仰慕与喜爱。接着指明,自己所崇尚的,是杜甫诗中的文辞意蕴所达到的“莫知穷极”的极高境界。而自己深为“未能学”其真谛而抱憾。成就极高的杜诗,在世间流传的过程中,恐怕“尚有遗落”。基于对杜诗的深爱,也为使之得以完备地保存、传播,作者“思得其完而观之”。出于上述目的,作者开始搜集审阅鉴别杜诗的工作。每发现一篇杜甫的诗作,细细品味,“知非人之所能为,而为之者惟其甫也,辄能辨之”。既显示出杜甫诗歌空前的成就与鲜明的艺术特色,也体现出王安石深爱且谙熟杜诗,颇具领悟与鉴赏的工力。我们知道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也是非常优秀的,所以他的观点还是可以参考的。这些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