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岭南第一州
过了大庾岭,即进入百越之地广东省南雄市境。神秘的三影塔,就在南雄市区。
公元917年,刘龑割据岭南,自立为王,在番禺(今广东广州)称帝,建国号大越,第二年,又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说到南雄,就不能不提到浈昌县。
浈昌县(唐置,故城在今广东南雄市,宋改为保昌)属南汉,位于南汉东北边陲,为南汉东北大门。其时,梅关古道已成为南北交通重要通道,浈昌县城亦已成为岭南重镇。旧志称浈昌县的地理形势为:粤海咽喉,京华屏障;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控带群蛮,襟会百粤;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
因此,刘龑对浈昌特别重视。乾亨四年(920年),刘龑为加强边防,图谋向赣南闽南发展,把浈昌县从韶州府划出,另置雄州,辖浈昌县。为何设置雄州?刘龑深知浈昌战略地位,雄踞南汉边陲,举足轻重,因而取名雄州。这也反映了他图谋向赣南、闽南发展的雄心。再一个因素是刘龑很讲究名字的兆头,他自己的名字就因取好兆头而改了三次。本来他叫刘岩,后改刘陟,取高升之意。当了南汉王后,比中原的皇帝更迷信,他非常喜欢《周易》,也经常算卦,年号的改变,以及名字的变动,原因都是算卦所致。遇到大事就拿出《周易》算一卦,问问吉凶。他根据《周易》里的飞龙在天,自己生造了一个龑字,改名刘龑。古无龑,龑取飞龙在天之义创此名。龑音俨。所以,他置雄州时对州名也很讲究。雄州是取雄踞边陲,护国安邦的意思。既不失雄州所处经济军事地位,又符合刘龑的愿望。同年,刘龑还把兴王府(即广州)所属之浈阳县划出,设置英州(即今之英德市)。一个英州一个雄州,合起来有英雄之意,这就更好地说明刘龑的用意了。
公元959年,在北方,周世宗柴荣抗击契丹,在瓦桥关打了大胜仗,十分高兴,即诏令把瓦桥关改为雄州。这样,中国几乎在同个时代出现了两个雄州,一在河北,一在广东。可是在那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国时期,谁也管不了谁,直到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在开宝四年(971年),宋师南下,克复雄州后,才下诏把雄州改为南雄州,以别于河北的雄州。南雄州领浈昌、始兴两县。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为避仁宗名祯的讳,改浈昌为保昌。
此后,南雄州的境域基本不变,元时改为南雄路,明改为南雄府,清嘉庆又改为直隶南雄州,裁去保昌县,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撤州,改为南雄县。
由于南雄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后人的记述里,南雄被誉为:岭南佳郡、岭外第一区等。清雷州推官董其生《登雄州城楼》诗便有“地分南北连三楚,人到天南第一州”之句。
【二】三影塔
一千年前。整整一千年。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那是个极平常的年份。夜观天象,也没什么奇异的变化。
那一年,在北方,年轻的范仲淹,因父病故,家贫,随母改嫁来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负笈求学,于附近的澧泉寺借读。每日仅以粥充饥,笃学不辍。断虀画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时。
那一年,在南方,雄州的三影塔落成。为纪念宝塔竣工,工匠在塔身第一层,南面的墙壁上,嵌上一块大青砖,上面刻上日期: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十四日。此青砖,在一千年后的一次塔身维修中,被意外发现。那时,三影塔叫延祥寺塔。一时间,延祥寺塔耸入云天,很远就能看见。寺院内小桥流水,波潭荡漾。当时的情形,在《延祥寺新创弥陀殿观音记》碑文中记载:塔后余地旧为旷芜之场,僧闒教庳,丛林湫隘。
延祥寺成为当地香火旺盛的岭南名刹。前来寺院许愿者络绎不绝。但是,在延祥寺塔建成不久,就出现了一桩怪事。有人看见,在延祥寺塔的北面,一堵寺院的墙壁上,赫然出现了塔的影子。再仔细观察,更令人吃惊,共有三座塔影,映在墙壁上。中间一座,向上,两边的塔影向下。
此事甚是蹊跷。明明只有一座宝塔,何来三座塔影呢。而且,那塔影会移动。且阴晴皆有。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四方之内的信男信女,无不前来一睹奇观。寺院长老为了让这奇观保存,便建了一座三影堂。塔名也约定俗成,称之为三影塔了。
三影塔之谜,一直没有人能揭开。但是三影塔的声名因此远播。成为南雄的八景之一:阴晴塔影。明礼部尚书、大学士丘浚于景泰丙子(1456年)作《延祥寺浮图记》云:延祥寺在南雄府治东二里,宋大中祥符间僧祖善始建。寺有浮图盖自孙吴时僧康会创于金陵始,及晋南迁,重加修饰,天下仿而为之。于是,下至偏州小邑,无不见之以为标表焉。
《直隶南雄州志·金石》载明万历八年(1580年)《延祥寺新创弥陀殿观音记》云:寺右一塔,高拾丈许……长老传言塔影靡定,时见居民家,其家辄勃勃兴。
又《直隶南雄州志·名胜》记述《阴晴塔影》云:在延祥寺中,世传祥符二年己酉异人建塔,其影有三,因立三影堂。其影阴晴俱见于壁间,二影倒悬,一影向上,见于厅堂间则吉,见于房室中则凶。今不存。
三影塔饱经风雨,数遭雷击火灾,塔顶早已倾倒,塔身也残破不堪。三影堂不在了。那座延祥寺,也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迹。但是三影塔依然耸立于雄州大地,像一杆坚强的旗帜。谁也不清楚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它在历次风雨中屹立不倒。1982年,依照原貌重修。三影塔是广东省仅有的一座年份可考的北宋早期砖塔,1988年,该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三影塔位于广东省南雄永康路。整座塔坐北朝南,底层有一宽大的围廊。平面六角形。九层,高达五十多米。六角形塔基,上有回廊,栏杆,望柱,每层设平座、木栏。砖砌斗栱,雄浑古朴。塔身采用青砖错缝、平铺顺砌法,粘接材料用膏泥灰。
塔身为穿壁绕结构。塔内有楼梯通向顶层,楼层与楼梯设计精巧,每上一层均须钻出塔门,绕塔身半圈,再进入另一塔门,塔内各层设六角塔室,铺砌楼板,有楼梯可登塔。向上攀登。至九层,放眼远眺,则雄州风光尽收眼底。
三影塔的塔身每层都伸出栏杆和飞檐。每个檐角都悬着一只小铜钟,每条檐脊的端部,各蹲着一只酱红色的陶貔貅。
貔貅。南方神话中,有一种凶猛的祥瑞之兽,名貔貅。雄性为貔,雌性为貅。古时,此兽分一角和两角,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在南方,多数人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貔貅以财为食,纳食四方之财。所以,在南方的各家商铺里,都有敬供貔貅的习俗,其意不言而喻,驱走邪气,求得好运,财源滚滚。
现在,三影塔已成为雄州的地标建筑。当我们登临古塔,就会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我们来到了北宋时代,看到了夕阳西下里人迹罕至的一片荒草侵天的野景。而那些景致我们闻所未闻,令人新奇激动。甚至你在不知不觉中生出豪迈之气,想着许多关于蛮烟瘴雨的种种传说,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