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岭南壮乡山寨,就会看到具有浓郁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民居——干栏。当地人也称之为麻栏。如果一个北方游客来南方,看到那些干栏建筑,一定会大吃一惊。几根柱子撑着,人在上面居住,很容易让人想到晋北的悬空寺。悬空寺就那样依山而筑,看得人有些担心,如果遇到大风暴雨,这房子会不会摇晃下来,那几根柱子,管用吗。其实,他们不知道南方人住这样的房子,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一直都是这样住过来的。屋子悬着,心里才踏实。因为那样可以防止潮湿,更重要的是安全,猛兽毒蛇就很难侵袭到他们。《旧唐书·西南蛮传·平南僚》云:“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新唐书·南蛮传·平南僚》云:“……多瘴疠。山有毒草、沙虱、蝮虵。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干栏由早期的树巢演变而来,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依然耸立在南方的山野之间。
岭南高温多雨,山区地势坎坷不平,当然以巢居为宜。南越巢居,北朔穴居,皆避寒暑。干栏建筑,早期以树木为架,上覆茅草,或覆竹枝,通常分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圈牲畜。最早记载百越人干栏的文字,是三国时,吴人沈莹《临海水土记》:“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栈格上,似楼状。”这个记载,已描绘出干栏的初步特征:依山,栈格,似楼状。首次记述干栏之名者,为北齐时魏收的《魏书》。据该书《僚传》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
从此,关于干栏的记述,历朝不断。除了野史笔记,很多正史,对干栏也多有描绘。一种普通民居,为什么让历代文人史官产生如此兴趣呢?实际上,对于南方,很多生活方式,北方人无法理解,也无法明白。南方的种种风俗,让北方人看起来,都不可思议,无处不感到新奇。来岭南做官的文人中,南宋的范成大和周去非对于岭南民俗作过细致调查,为后世留下异常珍贵的两部笔记《桂海虞衡志》和《岭外代答》。这两部笔记,都描述过南方的干栏,我们因此可以看到南宋时期,岭南一带的干栏是什么样的风貌。
范成大与周去非都是南宋人,所记干栏,内容大致相同。在南宋时的岭南,干栏称之为麻阑。用苫茅搭棚,两层。上面住人,下面蓄养牛猪。茅屋周围,用竹枝编栅。屋中间,也没有桌凳。只有一张大的牛皮,铺在木板上,吃饭睡觉,都在这里。但是,下层牛和猪的秽味,一直没有解决的办法。好在已经习惯了。且干栏四处通风。如果不这样居住,当地的野兽很多,会弄得人畜不得安宁。
1637年农历闰四月初,地理学家徐霞客由湖南入广西。一直到1638年农历三月底,徐霞客从南丹离开广西,进入贵州,在广西游历,整整一年。他走遍广西大部分地区。其中记述游历广西的《粤西游日记》却占了篇幅的约三分之一,可见广西在这一书中的重要地位。在《粤西游日记》中,徐霞客以其生花妙笔,记述了广西秀丽雄奇的山水。此外,他对岭南土著当时的居住现状,也作了详细的描绘。这是明代崇祯时的广西隆安民居:
隆安(今广西隆安县)东北临右江。当时,岭南土著人架竹为栏。栏下养牛养猪。栏上一层,是生活区,生火做饭睡觉,都在上面。架高五六尺(明代每尺长约0.32米),就是说,楼板距地面将近两米高。人可以在楼板下行走。所有的楼板墙壁,都是用巨竹剖开制成。竹子很大,直径有一尺多。在屋中央用石块垒起来支锅生火。顶上挂着竹筐,里面放稻谷曝晒,晒好后就可以舂米了。
徐霞客所描绘的,实际上是一种干栏竹楼。全部用巨竹搭成。竹楼至今还有许多民族在使用。我在岭南山中,见过很多竹楼,虽然我早已知道,我见到的竹楼与我想象中的可能不太一样。但我还是想办法进去看了。说是楼,其实它只有一层,整个房子被一根根木桩高高地撑起,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竹楼下面有很多木桩。木桩之间的空地,堆放杂物,有的人家养猪圈牛。这一切,与古书中的记载,没有什么区别。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竹楼都用上了水泥柱,竹板,也换上了水泥板。当然,整个建筑更加牢固了。
明末清初,岭南地区的汉人渐渐增多。屈大均在他撰写的岭南民俗巨著《广东新语》中,描写过区别汉人、壮人的方法,即通过识别民居,即可。当时的粤西,从荔浦到平南,壮族人与汉人,已不可辨。但房屋却是很大的不一样。平屋居住的,是汉人,干栏者,即是壮人。同时,壮人对于干栏建筑有了很大的改进。最主要的是针对牛豕之秽而进行的。当然,只有富人家才能进行。富裕之家,可以架木盖瓦,四壁或装木板,或砌土砖,火砖,另作鸡埘牛圈于宅旁。贫穷者架木盖茅草,四壁以木和涂泥巴,仍然是鸡豕与人杂处。
在岭南的崇山峻岭中,那些山坳间的干栏建筑,一直吸引着我。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冒失地前去打探一番。当然,壮乡人很好客。知我来意,即让我进入干栏参观。在宜山,武鸣,都安等地,古老的干栏建筑亦已更新换代,与时俱进。我所见到的风格,有木桩,有水泥桩,下面由石础、水泥地面等构成屋基。上面搭架造屋。一般有三到五间,以人口多少为定。房间的墙壁,多用竹木、树枝藤编。有的用泥涂抹,也见过用土做墙的。建筑材料除木、砖、石外,还利用竹与芦苇;屋顶多数是茅草,也有青瓦。楼上还有晒台,抱厦(即偏房或耳房),望楼。楼上中间是正厅,用以待客或一家人吃饭。正厅后面是灶房。正厅的两边称厢房,是卧室。楼下多数不再圈养牲畜了。堆放农具杂物。牲畜圈养都有一单独的地方,远离了干栏。
随着时代的变迁,岭南土著也开始吸收一些外来文化。他们觉得,平房也很不错。只要有平地,就比较适宜造平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干栏很容易着火。这是干栏建筑的致命弱点。一旦着火,束手无策。于是,他们开始接受平房。这与一些来自中原地区的官吏是分不开的。他们来到岭南之后,教当地人烧瓦盖房。于是,在岭南,出现了平房与干栏建筑并存的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干栏还会在南方源源不断延续下去。几千年的历史建筑,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就地取材,用山区盛产的木材竹料,依山而筑,既不占用农田,又显得明亮宽敞,且墙壁薄,窗户多,有很好的通风日照性能。远远望去,南方的干栏,依然轻盈而疏透,让人生出对日子的无限喜悦。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