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精美散文 > 抒情散文 >

丝路拾珍

时间:  2021-12-27   阅读:    作者:  王志宏

  天水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天水是农业大市,改革开放前是甘肃省的龙头老大。过去人们都说“争天水,抢庆阳,实在不行到平凉,至死不到河西走廊”。但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过去了,天水却远远落伍了。该市辖五县、两区,330多万人口。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553亿元,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809元、6006元。而位于河西走廊的酒泉市,辖一区、两市、四县,总人口120余万。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544亿元,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7793元、13603元。经济不发达导致了城乡面貌的变化不大。农村房屋矮小,城市建筑老旧,街道凹凸不平。特别是天水市大街上的公厕很少,就地解决“问题”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虽是一孔之见,但能折射出经济发展的程度。相信随着“关天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天水一定会再次登上甘肃龙头的交椅。

  坎儿井的历史

  记得我还是新兵的时候,跟着大部队去新疆吐鲁番、托克逊一带冬季野营拉练见过坎儿井。当时,我感到很神奇。汩汩泉水是怎么从戈壁滩地下流出来的,而且清澈见底?随后的几十年间,我一度离开新疆,后又回到新疆下部队,多次去过吐鲁番,也数次参观过坎儿井,每每都是听听讲解,走马观花,一带而过。这次去吐鲁番,我认真地做了一番调查了解,从第一次看到坎儿井到今年再去,算起来是四十多年后才真正弄清了坎儿井的前世今生。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坎儿井历史悠久,据传,早在几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吐鲁番盆地就有了坎儿井。《史记》中也有详细记载,时称“井渠”,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井”。坎儿井是荒漠地区的饮用灌溉系统,普遍存在于新疆吐鲁番市,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一种很古老的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

  坎儿井是火热干旱地区人们寻找水源、保护水流的一项伟大创举,也是一种结构奇妙的特殊饮用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全靠人工挖掘。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雨水和雪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修建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和人畜用水。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使水分大量蒸发,因此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和人畜用水。正如唐代诗人李群玉诗云:“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坎儿井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相传,吐鲁番戈壁“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人与畜大多因缺水干渴而死。为了生存,维吾尔族的先辈们不断寻求水源。有草的地方必有水,牧羊人在草根下奋力挖掘,终于找到了清冽的泉水。这就是坎儿井的前世。汉唐时期,朝廷统治西域,施行军垦战略,大量开挖坎儿井,屯田产粮,积粟百万,巩固了边疆。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已达1100多条,全长5000余千米,出水量约3亿立方,约占吐鲁番市供水量的百分之三十。纵横交错的坎儿井像地下长城,像蜿蜒的运河,源源不断地将天山雪水送入吐鲁番盆地,滋润了火洲的果园、农庄,养育了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

  坎儿井鼎盛时期是在清朝。清道光二十五年,林则徐遣戍伊犁途中,耳闻目睹了坎儿井,知其利后便大力推广,兴建坎儿井60余条。光绪六年,左宗棠率兵驻疆期间,倡导军民大兴水利,在吐鲁番修建坎儿井约185条。

  站在坎儿井旁,抚摸着汩汩流淌的泉水,我不禁感慨: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无数先辈为了新疆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艰辛的探索和实践,我之后辈唯有把他们的优良传统继承发扬光大,才能使这片土地永远生生不息、繁荣安康。

  又见沙湖

  一年多没有来沙湖了,又见沙湖,感到格外亲切。

  这些年,勤劳智慧的银川人把沙湖打造成了国家5A级景区,是中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是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之一,是由“沙、水、苇、鸟、山”五大景源构成的独具特色的秀丽景观,是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为一体的“塞上明珠”,是由“百鸟乐园、千亩荷塘、尼罗河风情、大漠丝路”四大景观带构成的大型旅游风景区。尽管塞上伏天热浪逼人,但大家的游兴十分高涨,深为沙湖美景所震撼。

2/3页
上一页下一页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唯有暗香来时光是个看客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少年的你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夏夜,望志路警笛呼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