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日志大全 > 经典日志 >

湛江异辞录

时间:  2025-08-10   阅读:    作者:  朱千华

  【一】南国珠女

  俗语云: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载:南珠自雷、廉至交,千里间六池。至今,在雷州北和镇最南端的盐庭村附近,仍有古代珠池遗迹。湛江珍珠历为贡品。浑圆、莹润、皎洁,色泽鲜艳,光彩耀目。明永乐十四年(1418年),明成祖朱棣在雷州设立机构,诏令雷州采贡珍珠,并命内使镇守珠池。

  徐闻县西连镇大井村,原是徐闻县最西部一个渔村。临流沙湾,波平浪静,日光充足,气候温暖,海水和气候条件适宜养殖珍珠,自古为天然珠池。所产南珠粒大圆滑,晶莹剔透,为世人所喜爱。

  海面上,珠桩一排接一排,木排浮箱星罗棋布,扁舟点点,穿梭其间。岸边,一座座吊脚楼式的珠棚,布满了整个海湾。养珠人即在此棚里进行珍珠插核。这里村民,皆以养珠为生。打鱼的劳作,已进入历史。

  人工养珠,就是人工插核。海底贝类在生长时,若偶遇有细微砂粒,或硬物窜入壳中的外套膜内,外套膜受刺激后,感觉不适,遂分泌珍珠质,逐渐包围外入物质。日益增大,久之,遂成珍珠。养珠亦用此理。

  一般选用三龄左右个体,施行插核。所谓插核,实际上是对珠贝施行手术,有意识地放入硬物。珍珠插核,是一项技术活,在珍珠养殖过程中,最为关键。取珠贝,先进行清洗,消毒。用木片撑开贝壳,开口约一公分。将此珠贝放在木架上固定。取切口刀,切开贝内膜,放入小珠核。小珠核多由蚌壳研磨而成,圆形。再将此珠贝放进海中。随着珍珠贝渐渐长大,凝重结实。即成浑圆剔透、光润晶莹的海水珍珠。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在大井村,男女分工明确。男子专撑竹排,舢板,游弋在吊脚楼边。一颗珍珠,要经过他们手上三次,才能采到。先取出幼贝,送到插珠女手上。再将植入珠核的贝,放回海里。第三次,贝长大了,再取上来,取出珍珠。

  在这些简易的珠棚里,有一群美丽的女子,她们就是插珠女。因为开贝植珠,是一种技术活,需要手指的灵巧与心里的安静。于是,植珠核的活,就落在了她们身上。

  每个珠棚里,都有十几个珠女操作。她们的动作,娴熟而优雅。撬开贝口,小匙轻挑,莲花妙手送入珠核,取下撬口的木塞,将珠贝放入海水保养,即成。动作行云流水,如花绽放。看似简单,实属不易,须心灵、手巧、神聚。若植入珠核位置稍有偏差,则会造成死贝或吐珠。

  开贝取珠,也是她们。珠女薄薄的小刀深入贝壳,轻轻一撬,贝壳顿时张开,贝肉下的两颗珍珠,轮廓顿现。只听当当两声,两颗银白色的珍珠滚落盘中。这里的珍珠品种有银白、蓝黑、米黄各色。珍珠上那些鲜亮的色泽,恰如她们的青春笑脸。

  大井村的这些珠女,皆美姿。每天和晶莹圆润的珍珠在一起,天天受珍珠之珠光映照摩挲,也孕育成明眸皓齿,个个都是如花似玉的美丽。于是,湛江市每年都要举办南珠小姐的选美比赛。全城涌动,盛况空前。

  【二】红树林

  红树林,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植物。首先是它的勇敢,它被誉为海岸卫士。大海如果发怒,那将是一场灾难。强台风,风暴潮,巨浪等等。唯一与这些灾难相抗衡的,就是红树林。红树林有非常特殊的根系。盘根错节的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它的根系密集而发达,而且是支柱根,如同榕树般落地生根,蔓延四处,根系众多,以至于你无法辨认哪枝是主干,哪根是从生。很多支柱根从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有两个著名的事例。

  1958年8月23日,厦门遭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袭击,12级台风,正面向厦门沿海登陆,随之产生强大凶猛的风暴潮,几乎吞没整个沿海地区,损失惨重。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海滩上,因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红树林,结果该地区的堤岸安然无恙,农田村舍损失甚微。1986年,广西沿海发生近百年未遇的特大风暴潮,合浦县398公里长海堤,被海浪冲垮294公里,但凡是堤外分布有红树林的地段,海堤就没被冲垮,经济损失就小。

  这样敢与大海搏斗的勇士,实在让人敬佩。我们在平安盛世,理应在沿海大植红树林,以备不测。湛江有红树林保护区。五县四区均有分布。最南端为徐闻县五里乡,北端为廉江市高桥镇。任一个海滩,都可以看到。

  红树林经常被潮水淹没,空气非常缺乏,因此许多红树林都具有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内有海绵状结构,可以通气。每到落潮时,各种各样的支柱根和呼吸根露出地面,纵横交错,让人看到了一种复杂的内幕。

  红树林最奇妙的现象是,胎生。红树林的种子,在没有离开母体之前,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芽,长成棒状的胚芽。胚芽发育到一定程度后,才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淤泥中,只要几小时,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长。如有未能及时扎根者,其胚芽可随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数个月,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

  观赏红树林,实在是一种奇妙的享受。很不可思议。如果你来看红树林,又遇上海水涨潮,那么,你会看到一片茫茫海水,将红树林淹没至顶。这里是高桥保护区。两米多高的红树林,大片大片,淹没在海水下面,成了海底森林。透过海水,依稀能看到它们在水下郁郁葱葱的影子。

  【三】雷州石狗之谜

  古老的雷州,有个千古之谜,一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即雷州石狗。到雷州,会看到许多石狗。或者叫做狗俑吧。雷州境内现存约两万只古石狗。也就是说,在古雷州,狗是一种图腾。

  狗,应该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动物里,我最喜欢狗。小时候养过狗。我觉得狗能通人性。但是,在雷州,狗曾经是图腾。可是,狗也是雷州人大快朵颐的对象,到雷州吃狗肉,似乎成了雷州美食的招牌之一。如此背道而驰的怪象,我想寻找个答案。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在北方,镇守把关的,常常是石狮。狮子体大强壮,威风凛凛,用它来做守护神,自然最为合适。但是,狮子毕竟不是本国所有。其形象多随佛教来自印度。狮子在印度被奉为神兽。于是用大石狮镇守大门,就被赋予了某种佛法的神力。

  但是,人生一世,总不能总躲在家里让石狮护守吧。平常总要生活,总要出门的。也需要保平安啊。于是,想到了狗的忠诚。如有一只狗随身携带,也算有个保护。有时奔波很远,总不能带活狗吧。于是,就想到了带只石狗,可以保平安。每到一处,把石狗恭敬地放好,再燃一炷香,算是祈祷。

  于是,各种各样的石狗多了起来。而且,用石狗保平安的地方,也多起来。在湛江地区的雷州半岛,由石狗驻守门户的现象比比皆是。雷州城乡形态各异的石狗星罗棋布。一进古城,在城门古道、巷口,或者在雷州乡野的村口、村民家门口、河边水口甚至古墓前,经常会看到或坐、或蹲、或伏,用石料雕刻而成的石狗。在一些古村,常常会看到两只体形高大的石狗,左公右母,蹲在进村大路口。目前,能看到的石狗,大者高1.3米,重约800公斤。小者高10公分,重1市斤。造型奇拙古怪,又有文相武相之别,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

  关于狗的灵异,在雷州有很多传说。有一只石狗,它的鼻子,是后来补上去的。因为在此之前,有一个粗心的年轻人,不小心碰坏了石狗的鼻子。不久,这个年轻人的鼻子也逐渐溃烂。经人指点,他回去后立即修补石狗的鼻子。后来,他自己的鼻子,也就很快好了。

  清代的石狗,居然留着长辫子。母石狗,还给它留下刘海。石狗的背上,有网纹,则可断定是来自海边。雷公庙前的石狗则是镇海用的,它的尾巴似锚,当地渔民希望自己遇到大风大浪时,有狗锚保护,平安返回。

  石狗的雕塑,最先只有简单轮廓,似像非像。后来的石狗渐有神态,雕刻工艺从朴拙粗犷,渐趋雄健典雅。

  雷州两面临海,气候独特,降雨量较少,旱情常见。于是,在那些蛮荒时代,抬石狗游坡求雨,成为在雷州屡见不鲜的习俗。奇怪的是,抬狗求雨,却是鞭狗求雨,并没有把狗供奉起来烧香祷告。而是把石狗搁在高坡上,让众人鞭笞。这个传说的内容是这样的:天上有天狗,人间有石狗。石狗与天狗是亲兄弟。村民们要石狗去央求天狗,让天神下雨。那石狗却不肯离开主人。于是村民们就用鞭子赶它走。

  可是,石狗被抽打半日,并无半点雨下。天灾人祸,久旱无雨,与狗何干。愤怒的人们在久旱无雨之际,对石狗的崇拜开始怀疑。鞭笞石狗已不再有任何作用。杀狗吃肉,成了心理的安慰。于是,在雷州吃狗肉,成了一种风俗。

  【四】角尾

  在地图上,可以看到大陆的最南端,是雷州半岛。雷州半岛的最南端,则是一个名角尾的地方。从湛江到徐闻,约两个小时。再从徐闻县去迈陈镇。再去角尾乡。从角尾乡坐三轮车,最后到达大陆最南端的灯楼角、珊瑚礁群。

  海边有座灯塔,这是琼州海峡的航标灯,也是大陆最南端的标志物,采用太阳能装置,自明自灭。可登塔远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站在这里,心情自然不一般。看着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冲向礁石,溅起高高的雪花。眺望茫茫的琼州海峡,渔帆点点,海天一色,无边无际。

  1950年3月,解放海南岛时,解放军横渡琼州海峡,即在这里出港渡海。解放军第四十军先锋营800人,从这里渡海,在海南岛澄迈县登陆成功。海南岛解放。

  在大海的对面,约190多公里,就是海口。现在从徐闻到海口,也有火车轮渡了。每天有三列火车经过琼州海峡。全程不到三个小时。

  在灯楼角海面,可以观赏到面积最大,最完整的珊瑚礁群,连绵三十公里。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奇异世界。其规模庞大,品种繁多。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珊瑚礁组合成美丽的珊瑚丛林。异常壮观。

  【五】吴川飘色

  吴川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毗茂名,西接湛江,南临南海,素有粤西商埠之称。隋置吴川县,因境内有吴水纳三川而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吴川飘色,已经成为吴川的重要民俗。多在元宵节期间表演。其时,满街沸腾,人头攒动。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观看者从四面八方汇集,人山人海。所谓飘色,实是一项造型的技艺。现今梅陇镇之飘色,尤为精湛。

  飘色一词在辞海中没有,是粤语之称谓。原来的飘色,是指单一的造型表演。现在成为一项大型的游街表演活动。其内容包含了彩旗队、彩车队、傩戏造型队和唢呐、歌舞、舞狮队、舞龙队等不同民间艺术形式。

  飘色最原始的意义,即单指造型表演。其奇妙之处,一种悬空的造型。表演者仿若悬于空中,凌空飞舞。实际上,是按表演人物的造型,预先制成支撑架。原先是木架,现在已发展为钢筋铁骨,使飘色艺术,有了更为奇妙的观赏性。

  骨架制好后,把人物按照原先设计的造型固定。或坐,或站,或飞,或舞。再穿上各种色彩的戏服。这些宽大的戏服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遮掩骨架,使外人看不出。也就是说,观众只看到人物,皆是悬空的奇妙感觉。

  然后把制好的飘色,置于花车上。即可游街表演。花车由数人扶持前行。飘色的小演员年龄一般都在4岁到6岁,当地人认为,做过飘色的儿童能“快高长大,聪明伶俐”,故父母也乐于让孩子参与表演。他们体型轻巧,活泼可爱。穿上戏服,也是让人忍俊不禁。

  飘色的造型内容,多取自于历史典故和传说中的故事以及人物,多表现扬善惩恶、安居乐业、传颂英雄、鞭挞恶人的朴素善良心理。飘色的人物造型,从最初的单一人物,现在已发展到几个,甚至十多人。元宵节那天,几十台花车在街头游行表演,然后评选出最佳飘色。各家花车,无不绞尽脑汁,设计出人物众多,新颖别致的造型。其奥妙之处,就是看谁对于力学的原理运用到位。这里面运用了力学原理,结合了铁工、木工、戏剧、杂技、魔术、美术、服饰等工艺。随着在飘色中运用了科学的设计,飘色也越来越好看了。

  【六】巫技

  在很久以前,雷州半岛百姓有一旧俗,多数人患病不求医,只请巫者禳灾驱邪,以祈福求寿。北宋秦观《雷州风情诗》曾这样记述:骆越风俗殊,有疾皆勿药。来带趋祀房,瞽史巫纷若……巫者为证明自己有神力,常作惊人表演。每有节日,则在锣鼓喧哗中登台亮相,表演巫技,让更多的人相信其具有某种神力。

  上刀山。原属道士法术之一。后为壮族巫者所用。旧时,凡遇雷击、落崖、坠井、中弹、凶杀、难产而亡者,壮族人认为他们的阴魂不能归宗,活着的亲人为了解救他们,就需要花钱,请巫师上刀山为其招魂。雷州半岛有一句流行谚语:爬刀梯也改不了罪。麻章区太平镇的麒麟村,有此上刀山活动。所谓刀山,即刀梯。刀有三十六把,寒光闪闪,刀口向上,横于两根长长的木杆之间,做成刀梯。巫者赤脚,一层一层踏上刀刃,爬上梯顶。观者无不惊叹。

  穿令。这是一种骇人的巫术。在村落闹元宵活动中,巫者,精神亢奋,在惊天动地的锣鼓声中,爬到神轿杠上,拿出一根针,毫不犹豫地穿过腮部。无血无痛。颇令人费解。整个穿令过程,若非亲眼所见,实在难以想象。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高情商emo文案(精选110句)每日一善文案正能量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精选27句)时光是个看客止于唇角,掩于岁月左手流年,右手遗忘唯有暗香来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无处安放的爱情那一季的莲花开落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蓝色风信子少年的你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