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所谓良大夫者,有之矣,皆曰:是宜任大臣之事者。作而任大臣之事,则上下一失望,何哉?人之材有大小,而志有远近也。彼其任者小而责之近,则煦煦然1仁而有余于仁矣,孑孑然2义而有余于义矣。人见其仁义有余也,则曰:是其任者小而责之近,大任将有大此者。然上下之云尔,然后作而任大臣之事。作而任大臣之事,宜有大此者焉,然则煦煦然而已矣,孑孑然而已矣。故上下一失望。
岂惟失望哉?后日诚有堪大臣之事,其名实烝烝然于上3,上必惩前日之所而逆疑焉4;暴5于下,下必惩前日之所而逆疑焉。上下交疑,诚有堪大臣之事者而莫之或任。幸欲任,则左右小人得引前日之所惩之矣。噫!圣人谓知人难,君子恶名之溢于实6为此。难则奈何?亦精之7而已矣。恶之则奈何?亦充之8而已矣。知难而不能精之,恶之而不能充之,其亦殆9哉!
予在扬州,朝之人过焉者10,多堪大臣之事,可信而望者,陈升之而已矣。今去官于宿州,予不知复几何时乃一见之也。予知升之作而任大臣之事,固有时矣。煦煦然仁而已矣,孑孑然义而已矣,非予所以望于升之也。
1煦煦然:和乐的样子。
2孑孑然:谨小慎微的样子。
3其名实烝烝然于上:烝烝然,兴盛的样子。
4上必惩前日之所而逆疑焉:惩,警戒。逆疑,预先就怀疑了。
5暴:光显。
6恶名之溢于实:厌恶名声超过了实际情况。
7精之:精深。
8充之:充实。
9殆:懈怠。
10朝之人过焉者:朝之人,在朝任官的人。
王安石这篇文章也是一篇送别的作品。我们知道这个陈升之,他是出生于公元一零一一年,而去世于公元一零七九年,他也是北宋时期的大臣。建州建阳,也就是现在的福建省建阳市这个地方的人。他的字是叫做旸叔,最初的名字是叫做旭。他也是进士出身。后来担任过封州知州的官职,后来提升到监察御史的位置。在公元一零六五年的时候,也就是北宋英宗治平二年的时候,再次做到枢密副使的位置,到了公元一零六八年的时候,也就是北宋神宗熙宁元年的时候,提升到知枢密院的位置。到了熙宁二年的时候,再次提升到中书门下平章事和集贤殿大学士这样的高位。当时王安石实行变法,设置了三司条例司这个官职,而陈升在这个方面与王安石的意见不相同,于是就称疾不朝。而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首先是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抓住朝政中非常矛盾的现象,提出警心的发问:被举世交誉为“良大夫”的人,一旦“作而任大臣之事”,却因毫无实绩而令上下“失望”,原因何在呢?随即,循着读者思而未解的悬念,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从“任事”者自身看,任职小而责任有限,仅凭“煦煦然”、“孑孑然”,谦和拘谨,即可显露自己的“仁”、“义”而有余。果真担任了大臣的职务,却又难以胜任大臣的职责,只是谨小慎微而已,无仁义、功绩可言。从旁人看,只见有限职守中的表面现象,便“上下”趋附,做出臆新,主观地“予之大任”;其后,见其不能称职,却又不知分析内在原因,结果只能是“上下一失望”。我们发现这虽然是一篇送别的作品,但是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却描写了与送别看似无关的事情,而是大谈一些大道理,这也是一种送别写作的形式,而且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