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出远门是1975年,那阵我带船队去舟山打鱼,十条船,一百二十多人,在海上跑了三天四宿。那时没有导航,靠一个罗盘,还有一台电报机。海上起雾了,模模糊糊看见西边一片灯火,抛锚,天亮雾散后,打听当地渔船,知道这就是舟山了。上岸后,当地渔民真热情,像自家人一样亲,先给了水喝,又说了鱼群的情况,哪场好围,哪场有险。出海打鱼,船和船之间也没啥矛盾,不像现在这样你抢我夺。当地人平时吃大米,不做馒头,那时咱还吃玉米饼子,他们没吃过饼子,掰点尝尝,觉得太粗,不爱吃。他们吃馒头还行,但不会做。在舟山待了两个多月,主要是捕大黄鱼和小黄鱼,我一网拉过三万斤大黄鱼,就拉了这一网,再以后就没有了。1983年我再去舟山,大黄鱼还有,一网里带几条小黄鱼,总的看明显少了,有条小黄鱼咬着大黄鱼的尾巴,怪可怜的,就放了。现在的大黄鱼,市面上见的,饭店里吃的,一般都是养殖的,野生的很少。据说有人打了一条野生的,卖了十多万块钱。
能找到鱼群,这是打鱼的硬功夫。我把中国的海岸线基本转遍了,往南去过济州岛,往北到过营口,往西到过秦皇岛,到处都在传说“船老大”的故事,版本不同,内容差不多,都是说船老大如何善于发现鱼群,每当发现一处鱼群,他就把别的渔船带去,然后自己又去寻找新的鱼群。在渔民心目中,船老大的威信比任何人都高。过去打鱼,发现了好的地方,渔民之间相互告知,现在若是谁发现了鱼群,都会保密,恨不得自己一个人把鱼捕光。以前海水质量好,水里的鱼都清晰可见。看过去的老照片,海滩上白晃晃的一片,全是鱼。现在都没有了,人把海捞空了,打了一辈子鱼,从来没有想到人类竟然能把大海捞空。渔民把鱼的习惯研究透了,只要发现了鱼群,一般是跑不掉的。春天打上来的鱼,都是带籽的,这太残忍了。这时候的鱼,我是不打的。海岸线砌了起来,这对鱼的繁殖产卵也有很大影响。网扣越来越小,渔民在网扣里面再铺上一层防蚊网似的小网,鱼苗都逃不了,这种断子绝孙式的捕捞,太可怕了。
1959年秋天到1960年春天,村里共有十六个渔民遇难,明知道天气不好,硬是要出海,最后翻了船。上世纪80年代,烟台渔业公司动员去远洋捕鱼,标准是“三通四满意”。“三通”是自己思想通、爹妈思想通、老婆孩子思想通,才能上船作业。“四满意”具体是指什么,记不起来了。那次出远门,主要是捕带鱼,两年时间就扫光了。一年后,这支船队又换了个地方,不到两年又扫光了。所有船员,最后都给发冰箱、彩电、洗衣机,这在当时被称为“三大件”,是很有诱惑力的。村里的年轻人很犹豫,不想去,又想要“三大件”,最后到底是去了。这批人,两年后又续签了合同,继续留在那里干了两年。四年后,他们把破船就地卖掉,坐飞机回来了。
1991年,村里组织去考察海南岛,下半年就开了十条船过去,在海上跑了八天八宿,一口气开到了三亚……中国渔民捕鱼,太强大了,先进不先进且不说,捕捞量太大了。
渔民出海,有很多讲究。比方说,上船的饺子下船的面,也有说是进门饺子出门面,意思是出海要走的时候,全家一起吃个面,用面条拴着他,让他平平安安地回来。老辈人把面条看作绳子了。出海回来的时候包水饺,是团圆、圆满的意思。
我是开小船出海的,一趟大约七天时间。在海上漂七天,等到吃的水没有了,就该回家了。船上的水是这样的,吃的水就是吃的水,洗脸用海水,刷锅也用海水。船带出去这点水,都是用来做饭和吃饭的,不能浪费。我在海上,鱼也能到家。海上有收购船,咱打的鱼,他过来买。有买的,我都卖;没有买的,我就去“装脚”,就是你的船比我的船大,你帮我把鱼捎回家,我给你支付一点儿费用,也叫“脚力钱”。有的渔民专门弄个船,他没有网,不网鱼,就专门出海“装脚”。比方说,捎一百条鱼,他不用你给现钱,只要十条鱼,咱就给他十条鱼。他帮忙把鱼捎回家,给咱家九十条鱼,他自己留下十条鱼作为工资。人在海上,就这样每天都把鱼捎回了家。剩下的几天,我留在海上继续打鱼,打了鱼再找“装脚”捎回家,就跟现在的物流一样。“装脚”应该算是最早的海上物流了。
阅读感言